精华
分类 :
服务机构社区-
服务动态
2017-07-10
66
0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活动之2017中国食品辟谣论坛暨中国食品谣言智能预警处理平台上线仪式于7月6日在京举办。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普专家、法律界等近200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网络谣言监督和处理机制,科学引导网民走出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2017中国食品辟谣论坛由国家网信办、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导、新华网主办,是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明珠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新闻产业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和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惑,给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冲击。净化网络空间,打击食品谣言,传递科学信息,培育理性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
同时,她也指出,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除了政府部门,还需要产业、学界、媒体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形成全覆盖齐动员的治理格局。“今天的食品安全辟谣日活动,综合运用法律、道德、传播、科技等手段,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的谣言。这是社会各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与传播方式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是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次良好实践。”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副主任周展科表示,中央网信办积极推动网站依法办网,履行主体责任,同时强化社会共治,大力整治网络谣言。去年,全国各级网络举报机构共受理举报4080万件,其中谣言类举报12.2万件。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谣言治理,周展科对互联网企业以及网络媒体提出四点倡议。第一,坚持依法依规办网。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拒绝传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信息,以及任何形式的虚假信息。第二,坚决抵制网络谣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认真核实网络信息,确保信息全面真实、客观。不转载、不传播、不炒作网络谣言或传言。第三,积极开展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理性发声,不传谣,不信谣。第四,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积极设置举报部门,开通举报渠道,建立举报队伍,及时受理处置网民的投诉和举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学研究室主任孟威认为,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逐渐呈现碎片化、煽情化、故事化和放射性的特征。此外,由于网络环境特殊,更是加剧了防控谣言传播的复杂性。
针对如何更有效率地防治网络谣言,他认为这直接关系到社交媒体中社交平台机构、专业新闻媒体、个人与公众、政府管理者四者的主体责任构建。在履行好各方面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合力共建诚信网络建设。其中,社交平台机构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完善媒体的诚信制度,不能以牺牲真实、诚信和公共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利益,要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与之配套,从而吸引和引导公众增强共识和力量。
事实上,有些谣言用常识就能断定真伪,但为何就是泛滥成灾?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食品谣言传播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有两个特征。“一是年龄特征,我们叫50后、60后,二是学历,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群。”
“为什么50后、60后群体对食品谣言传播得更广泛一些,我想有三个原因。”张永建认为,首先是健康需求。50后、60后对健康的需求更高,这意味着科普工作要精准传达到这些群体中。二是这些群体之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报纸、电视、杂志,现在接触到互联网,会用微信、微博,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了,但恰恰网络上的很多食品信息是不准确的,甚至有很多谣言,让他们接收到了错误信息。三是对食品专业知识了解不充分。
“如今,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不但重视,而且敏感。只有对谣言传播的原因充分分析,才能设计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张永建说。
谣言泛滥的地方莫过于各式各样的社交平台,如何阻断谣言的蔓延,成为社交平台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会上,新浪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副总监尹雪赓表示,阻断食品谣言,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让其对谣言有分辨能力;另一方面,应通过谣言散播平台的创新,使得谣言实现反向覆盖。
在探讨“旧谣翻新”对行业的伤害的互动环节中,嘉宾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谈到如何治理网络谣言,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表示,面对谣言,所有企业都应当积极行动,主动承担自身责任。
“在我看来,谣言的产生、公众对谣言的误信,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信心不足以及消费信息的不对称。这值得我们企业重视与反思。”伊利副总裁张轶鹏表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整体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但食品谣言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声誉,损害了公众利益。面对这种局面,企业应开展一系列措施,积极参与到治谣、防谣的工作中来。
举报成功!
评论成功!
回复成功!
已经够字数!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 250 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