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中心 >  科研机构社区

学术研究的“庖丁精神”

精华 分类 :  科研机构社区- 学术问答 2017-07-15 65 0

 我国先秦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工匠,他完美地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我们作出了垂范、树立了榜样——他就是成语“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我们在研读《庄子·内篇》中的《庖丁解牛》一文时,无不为庖丁的工匠精神所震撼。当前,我国的学术研究正需要庖丁这样的匠人精神。

  首先学习庖丁的敬业精神。庖丁是屠宰牛的工匠,他热爱自己的职业,勤勤恳恳,磨炼手艺,勤于思考,细心观察工作对象,达到了由表及里、见人之所不能见的境界。我们从事学术研究也应这样,爱岗敬业,踏实勤恳,认真钻研业务。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精神。如果每位科研工作者都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愿为之奉献终身,我们有理由坚信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水平定会突飞猛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正如庖丁一样,解牛之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种境界正是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

  其次学习庖丁精益求精的精神。庖丁解牛技艺所达到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个过程必然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其中也必然会有失败和沮丧,只有确立目标,长期坚持不懈地付出,才能使技艺不断精进,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

  正如庖丁对文惠君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树立的目标是高远的,他所追求的是“道”,是总结规律、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去思考一些现象,而非一般的技术、技巧。正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我们在确立科研目标时也一定要高远,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步。

  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的技艺最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我们从事学术研究也应该像庖丁一样不断学习总结,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们从庖丁“始臣之解牛”、“三年之后”、“方今之时”这三个不同的时间段看出,庖丁在学习解牛的过程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使技艺精进,没有停滞不前的现象。这也启示我们,从事学术研究不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更新自己的学术认知。如此,才能使科研能力日臻完善,不断攻克学术难题。

  再次学习庖丁守正创新的精神。庖丁对于解牛技艺的学习,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这就是说,庖丁解牛是根据牛体固有的经络骨架进行的,不违背牛体组织结构,所以,他解牛技艺的刀法是在遵循牛体本身规律的基础上提高的,并非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解牛。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庖丁的技艺达到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境界。学术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在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遵循学术规律的基础上的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赵逵夫先生就说:“所有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突破更是如此。研究需要推进,不过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我以为,学术研究在强调创新的同时,还应强调守正,要做到在守正前提下的创新。”赵先生的话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最后,学习庖丁持之以恒的韧劲。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技能和手艺的掌握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学习和练习才能获得,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坚持到底。庖丁对文惠君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庖丁从事解牛的工作至少在19年以上,解牛的数量也多达数千头,我们不能不为庖丁持之以恒的韧劲所折服。从事学术研究更需要像庖丁一样持之以恒的韧劲。因为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实验和论证,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一过程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韧劲是无法做到的。

  总之,“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学术研究上要时刻具备和发扬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 250 个字符。

深圳国鑫金服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会员类型 :  服务机构
所在行业 :  金融/投资/证券

举报原因 ×

×

举报成功!

×

评论成功!

×

回复成功!

×

已经够字数!

在线客服 我的消息
0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