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中心 >  科研机构社区

软实力让城市获发展红利 规则意识成上海“文化磁极”

分类 :  科研机构社区- 科研交流 2017-05-31 78 0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遗憾的是,无视规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山寨成风”“捷径心态”“后门意识”,无不在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是涵养公共意识的开端,更是迈向文明社会的起点。规则能让社会成员真切感到公平,激发活力。规则划定的方圆,并非限定发展的边界,更像是隐形的准绳,鞭策着社会文明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从这种意义上说,规则意识是社会的“红绿灯”,更是文化的“通行证”。

  ——编 者

  在自2010年开始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评选中,上海已连续4年名列榜首。据了解,目前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达9.3万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4万余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9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7亿美元。

上海的吸引力,除了经济区位优势,还有备受赞誉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像“文化磁极”,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规则意识来源于开埠后的商业文明

  两年前,上海一家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喜欢上海的理由”,“规则意识强”“重契约精神”纷纷上榜。在许多外地人看来,在上海,只要是依法办事,就不会被故意刁难,只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而非经营各种关系。

  在徐宏斌“喜欢上海的理由”排行榜上,“规则意识”被列为第一位。

  徐宏斌曾是一名媒体人,因为热爱书法,转行从事书法艺术推广,在衡山路上开了“秋海堂文化艺术空间”。作为外地人,徐宏斌原以为办一个文化社团要打通方方面面的关系,没想到申请注册过程很顺利。

  秋海堂经常会举办一些免费画展,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有时候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一切都是按制度行事。做得不好,是你自己能力不够;做得好,你就能赢得尊重。上海会主动给你机会和平台展现自己。市场有规则,就没那么多糟心事儿。”

  去年,区政府在该区域启动“衡山复兴计划”,打造“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秋海堂也被纳入其中。一家200平方米的民间美术馆被纳入“徐汇美术馆美育共同体”,参与到区政府的文化复兴事业中。

  有人说,深入上海人骨髓里的规则意识是在弄堂里养成的,独特的居住文化养成了独有的城市性格。老式里弄住着72家房客,狭小的居住空间里,灶间公用、水电煤分摊,如果没有彼此默契的规则意识,几乎无法安心过生活。

  倘若追根溯源,上海人的规则意识基因应来自开埠后的商业文明,就此萌芽的市场经济,需要平等的契约关系来维系各方利益,需要各种法律、规则来调节规范。经济发展与规则意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这座城市推送至如今国际大都市的位置。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 250 个字符。

华中科技有限公司

会员类型 :  企业
所在行业 :  计算机软件

举报原因 ×

×

举报成功!

×

评论成功!

×

回复成功!

×

已经够字数!

在线客服 我的消息
0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